
如果我們不能全部記住,起碼也要了解一點我們所遺忘的東西。
當一個人遺忘了遺忘之時,他也就離死亡不遠了。這樣換算,路文彬老師著的小說《深海沉默》,大抵能從死亡邊緣上拉回一些人。
姜之悅就是一個生活在遺忘之中的人,婚姻改變了她的生活。具象的證物之一是,她是婚后才開始寫日記的,而記錄對象是丈夫和尚在腹中的孩子,少量跟自己有關的,也不過是一些至今未實現的愿望,比如在孩子出世前,一場二人世界最后的旅行。而且,姜之悅日記的終頁更是永遠地停留在了孩子降生的前一天。
當你還在記錄,往往說明你還懼怕遺忘。不再記錄的姜之悅,把自己遺忘得痛痛快快。
姜之悅的生活表象,讓人想起樂隊萬能青年旅店那首《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的歌詞:“傍晚六點下班,換上藥廠的衣裳”“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生活在經驗里,直到大廈崩塌”。
這并不夸張。當中產的概念已然虛妄,把藥廠換成姜之悅所工作的大學,把工人換成老師,卡夫卡《變形記》里的小職員會在每一個人身上還魂。從格里高爾到石家莊人再到姜之悅,“如此生活三十年”這種反復的吟咒,是生活回遞給每個人的一把沉重的匕首。
姜之悅的公公,那個謎一般從七樓靜悄悄一躍而下的老人,用來結束生命的會不會就是這樣一把匕首?
那么姜之悅呢?她的匕首還沒有顯形,但我們都知曉她生活里實實在在的困擾,在廚房和客廳里,在她工作的學校和教室里。
和如今很多女人一樣,姜之悅懼怕在廚房和菜市場間迷失。這個困擾在相當程度上緣于她有一位沉默的丈夫,在家庭生活中,丈夫叢志往往不在場,他默認家務是妻子的事情,對于孩子的教育幾乎持只評價但不參與的態度。姜之悅知道這是由于歷史的塑造,男人與女人被安置在了不同的空間。而她不認為自己能夠改變歷史,她只希望能改變自己。
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的家庭,常常是一個甩手掌柜型的男人和一個咄咄逼人的怨女的組合。
然而,看似沉默不作為的丈夫卻掌握著權柄,咄咄逼人的妻子其實卻是真正失去話語權的那一方,沒有比這種喧囂的沉默更為致命的了。如姜之悅原生家庭的父母,母親在買菜做飯時也在日復一日地抱怨,讓姜之悅一度恐懼自己將來會依樣復制這樣的心境,步母親的后塵。
但在婚后的姜之悅心里,她和母親是不一樣的。她覺得母親將家務當成一樁苦役,因為她的心里沒有愛,因此只會抱怨和自憐,而自己愛丈夫愛孩子,可以將家務當成自己熱愛的工作。
我們可以相信姜之悅的自我認知嗎?作者在這里沒有否定,亦沒有肯定。但在后面的章節,作者借助姜之悅讀博期間研究的一個文學課題回答了這個疑問。
職場上的姜之悅一向有些佛系的傾向,然而不斷內卷的工作環境終有一天為她帶來了職場危機,于是姜之悅開始考博、讀博,走提升學歷之路。
就是在這個階段,作為一個學生,姜之悅問她的博士生導師,魯迅小說《傷逝》里的子君算不算是怨婦?
如果你還記得姜之悅對買菜做飯事宜的忌憚和后來的自我開解,便不難發現這處情節設置得別有深意。子君是不是怨婦的這個疑問其實也在提示讀者去詢問,姜之悅是不是一個怨婦?
記得小說里所描繪的夫妻二人少見的沖突場景,當丈夫叢志責怪她沒有看好孩子,姜之悅也只是回了一句“誰讓我沒有三頭六臂呢”。
即使是從小說呈現的巨細靡遺的日常生活來看,相信也沒有人會覺得姜之悅是一位怨婦。
但教授對于子君的討論卻微妙地對應在了姜之悅身上,“表面看來,子君的修養不會使其淪落到怨婦的地步”“不可否認,子君就是一個潛在的怨婦,我們僅是沒有聽到她的抱怨而已,她所有的抱怨都隱蔽在了失望的沉默和死亡里”。
作為一名知識女性,姜之悅的行為并未有過絲毫的不得體,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她對叢志破口大罵,但卻看得到她引而不發的不滿與失望,她的教育背景和生長環境限制了她,使得她不能以蠻暴的方式宣泄,這是子君式女人所謂的“修養”。如果說典型的怨婦發出的是最喧囂的沉默,那么潛在的怨婦姜之悅發出的就是最沉默的喧囂。她不斷說服自己,告訴自己應當做一位服務型的妻子和母親,她相信為了愛他人去付出,可以犧牲自我,這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她自我感動起來。
然而那些壓抑下的慍怒,沉默之下的暗涌,最終卻令她發現無我的愛從頭到尾也許都只是一個騙局。
舉起無我的旗幟去愛他人,一面犧牲一面問值不值得,不是真的無我。
故事剛開始時的姜之悅,顯然是缺乏自愛的,婚姻讓她減少了對自己的關注,若不是從小蔡口中聽到提醒,她還沒有發現自己對自己太“不上心”。
職場佛系的姜之悅,之所以渾渾噩噩,除了淡泊的性格所致,更因為她的勞動尚屬于異化的范疇。直到她在職場倒逼著提升自我的情況下更多地關注自己,勞動才從異化狀態中逐漸恢復。姜之悅從文學課題中反觀、參悟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為了保住工作提升學歷,此階段的勞動已經轉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
姜之悅的變化固然有別人提醒的功勞,但我們都不難發現,雖然同樣是生活在“經驗”里,姜之悅和“石家莊人”不同的是,她時不時地會跳出來審視自己。
姜之悅對自己的看法,幾乎能代表大多數人的生活慣性。“對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不清晰,她只是在一個既定的軌道上同大家一樣一直向前沖刺罷了,沖刺的結果無非證明了她確實是一個好學生。”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察覺姜之悅是一位具有懷疑和反思能力的人物,這使她不至于直接遺忘了她的遺忘,我們權且將她的異化當成是現實壓力下一種逃避式的失憶吧!
姜之悅在人們所認為的既定的軌道上,擁有受人尊敬且相對穩定的職業,選擇嫁給感動而非使她激動的男人,一切的選擇似乎都是毫無疑問的穩妥。她是最好的好學生,規規矩矩,成績不錯。故事的最開始,在姜之悅的生活中脫離軌道失控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關于她的孩子——海童。
而這個善于自控的好學生,還正是從她失控的孩子身上,學會了幾十年來生活未曾教給她的事物的。
從這一點來看,我絲毫不懷疑作者是一位深諳教育真諦的好老師,因為能選擇讓一個孩子去教會一個大人生命的奧義,已然剔除了一個育人者易于陷入的傲慢,可以使之直抵教育的腹地。
海童顯然從小就是偏離了所謂的正常軌道的,無論是被醫院診斷成自閉癥患者,還是那檢查不出任何問題卻使得他走路跌跌撞撞的肢體,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種不正常。
海童難以正常交友、融入集體,唯一的朋友是一位聽障男孩。這個男孩將其他人與人交往的熱情全部加于海洋,他與海洋交往。
除了展現出的驚人的游泳天賦,海童的生活習性和部分外在特征也猶如真正來自海洋的生物,生活在深海的魚習慣鹽分,海童也愛吃鹽,往往是過量的鹽也不覺得咸。而海童那讓他走路總是跌跌撞撞的雙腿,似乎也是魚尾的象征,魚尾如何在地上正常行走呢?他的那雙眼睛也如湖海一般深邃。海童從來不吃海鮮,也可能是將它們視為同類……
海童,從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為大海之子,這讓人很難不想起丹麥童話《海的女兒》。少年時認為安徒生在《海的女兒》里寫的是精彩的愛情悲劇,泡沫、疼痛、三角戀、異族戀、謀殺……其實那癡情的小人魚現在看來,卻覺得是不容于世的畸零人。愛上人類的魚,為了上岸,行走在人類中間,要放棄自己的魚尾換上一副人腿,還要忍受行走在刀尖上一般的疼痛。在這個過程中,她不能發聲,對人傾訴她的愛情。從魚尾到人腿,從美妙的歌喉到徹底的失聲,同樣指向著一種疼痛,為了生活在人中間,魚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價!
所以當多年以后,海童突然消失于深海,杳無音信。姜之悅卻無怨,她知道,為了她作為母親的占有欲,海童已經在陸地上停留了二十年。
姜之悅的釋然是一種成長,也是多少個紀元以來最珍貴的一種愛。埃里克森在《論人的成長》中提到,一個人被充滿欣賞地喜愛,而不是占有式地喜愛,就會綻放和發展那個獨一無二的自我,而給予這種愛的人也會感到充實。
這個西方人在他這本書里對老子的“無為”所作的簡化性理解,我以為很適合于對這種愛的詮釋。
“如果我不干預他人,他們會關心自己;如果我不指揮他人,他們會自己行動;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們會自己進步;如果我不強求他人,他們會成為自己。”
姜之悅對海童的離開表示釋懷和祝福,說明她已經明白了真正的愛不是占有。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姜之悅才能夠明白書中那句關于母性與自我的真諦,成為母親不是為了走向孩子,而是為了走向自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自我成長是有先后順序的,姜之悅首先要學會自我保全,才能學會如何愛他人。
一直以來,海童一直作為姜之悅自我的一個鏡像,讓其去發現自己所遺忘的事物,拭去自我的塵埃。
從海童對大海天然的感情,她意識到同樣作為濱海小城長大的孩子,自己已經漸漸遺忘了大海。而那個不在既定軌道上的海童,也一定多少給了她敢于不合群的勇氣。
姜之悅曾說:“其實,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選擇,他們只知道效仿。”由于海童的不同,姜之悅一直在思考不正常與特別的區別,她一直在自問,海童到底是不是有“病”?是不是不“正常”?而當姜之悅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可以相信,那個縈繞在她心里良久的問題得到了解答。
《深海沉默》除了是一部女性的成長之書,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畸人錄;艘辉~,出自《莊子·大宗師》中記載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子貢曰:“敢問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這段話是說,畸人是異于常人,與天與自然齊平之人。自然的小人,是人間的君子。自然的君子,則是人中的小人。
路文彬先生在寫作中往往流露出親近自然的意識,海童天然地親近大海,而姜之悅也有一種滲透著自然的教育意識,她不愿像其他家長一樣給海童報課外班,她認為大海就是最好的課外班。在作者的另外一部小說《天香》中,作者所塑造的一位名為齊峰的人物也對于山巒懷有一種癡戀。作者筆下這些人物不只熱愛、親近自然,甚至他們生命的歸宿也在自然,海童和齊峰兩個人,最終一個歸于海洋,一個殉于山峰。
親近自然宇宙的人,是天地間的小人、異人。這也就指向了一個理所當然的結局——畸人在人間往往是失敗的。但是畸人的失敗也是世上最值得歌唱的失敗,因為他們的失敗是為了自我成就。當幼年的海童驚人的游泳天賦被挖掘,不諳世事的他用唇語說,想成為世界冠軍。
那時,全家人只為他未來的藍圖感到喜悅,絲毫想不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會突然終止這個宏大的“夢想”。
當海童自我意識日漸強烈,在得到無數大大小小的獎牌、被廣告邀約的黑洞洞的鏡頭所籠罩之后,他很快便意識到自己再這樣下去,不過是泳池里的囚徒。
《深海沉默》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不屈服于成功的“淫威”。它不講述逆襲故事,不讓一位難容于世的孩子獲得俗世的勝利。它不為冠軍歌頌,不贊揚獎牌與勝利,它不屑于贏。作者沒有讓海童再朝著世界冠軍的目標奔去,而是讓海童及時地輸在了起跳臺上。那是一次原本沒有懸念的比賽,可以說海童之后的每一場比賽其實都沒有什么懸念,誰能游得過像一條魚一樣的海童呢?但那一次,海童站在跳水臺上,沒有向下跳。在對手們爭先恐后地向前游去時,他趁機做了一個夢:“藍瑩瑩的池水幻化成大海,閃動的光是一條條向他奔涌而來的魚。”
從此他頭也不回,向大海走去。海童的轉身不是出于一種“出世”的后天教育,而是被精神原鄉呼喚的本能所致。
海童走后,姜之悅意識到海童讓她領悟到了生活的另一種追求:“這種追求儼然帶著前世的記憶,時時敦促她調整自己前往未來的方向。”
這里提到的前世記憶,令人想起柏拉圖的“回憶說”:“我們的出生只不過是一種睡眠和遺忘”。這種說法認為我們現在所謂的學習,其實只不過是回憶起從前本來就擁有的知識。
作者對于這種大海呼喚人類,人類與海洋冥冥淵源的書寫,是滲透了物種起源論調的。狹義上的人類起源,說人類從猿進化而來,但從猿到人,軀體構造并沒有本質改變,而要說到廣義的人類起源,指的其實是軀體的最初構造的溯源,像是人類祖先的種種器官如口腔、肛門、頭顱等等是從何而來。
從廣義的人類起源來說,有種說法認為人的遠祖是魚。人和魚在身體構造上是相似的,尤其是頭部和脊椎,沒有頭,就沒有后來智人的由來,沒有脊椎,人將不可能直立行走,而頭和脊椎這兩種構造最早是在魚身上發現的。如今擁有智慧并且能直立行走的人,他們的頭和脊柱都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盡管我們說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但是要說到人類最久遠的故鄉,卻還是海洋。
在海童這個人物身上所寄托的,對于與文明和進化俱進的失落的悲哀,在書中化作一句“是陸地背叛了海洋,不是海洋拋棄了陸地”。
合上《深海沉默》這本書,我突然好奇起來。中國如此長的海岸線,如此廣闊的海域,作為地理上的海洋大國,在文化上為何卻始終不夠親近海洋?土地是中國人肉身的依賴和家園,所謂安土重遷,中國人不愛遠征愛故園。費孝通第一次出國前,奶奶將一包用紅紙包著的東西塞給他,那是一包灶上的土。三毛尋根訪祖,臨走時特地帶走了祖父墳頭的一把土。很多地方都有對遠行的人贈予鄉土的習俗,甚至傳說如果水土不服或思念家鄉,吃點鄉土就能緩解。
但我們的文化也并非不親水,一提到水,人們會想起“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滄浪之水可以濯我纓”……水有不爭的圓融,有洗滌和凈化的作用,在中國文化里是作為一種精神符號而存在的。
但在文化藝術的領域,土元素其實是更有話語權的,從來就有一個最習慣的用語——“接地氣”。這個詞在我們的大眾文化里是很有權力的一個詞,它的這種權力和地位,直接體現了“接地氣”的生活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多么正確!
固然,“接地氣”有它存在的合理緣由,它可以警示創作忌輕薄懸浮,卻不該成為封鎖自由的重枷。
身已囚于大地,卻為什么不容許自己的心靈接通海洋,捍衛那小小的一份不愿俗成的自我呢?
古希臘、羅馬是繁榮的海洋文明的代表,這種文明帶著侵略性、擴張性的氣息,同時也象征著自由和反對權威的勇氣。德爾菲神廟的石碑上刻有的那句“認識你自己”,成為多少人一生的重要命題!
作者在后記中說,他對《深海沉默》的寫作,是一次對既往寫作風格的背叛。而這背后的“推手”,是十年旅居威海的生活,是那些晝夜同大海相伴的日子!渡詈3聊返膶懽,我毫不懷疑是來自大海深處的一種呼喚。這呼喚聲像村上春樹描述的“鼓聲”,微弱、偶發,但不可忽視。“一天早上睜眼醒來,驀然側耳傾聽,遠處傳來鼓聲。鼓聲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從很遠很遠的時間傳來,微乎其微。聽著聽著,我無論如何都要踏上漫長的旅途。”

上官文露 女,文學博士,曾任北京電視臺新聞記者、主持人。她創辦的文學名著解讀網絡電臺《上官文露讀書會》,點擊量逾17億人次;著有中篇小說《時代曲》《人生歡》,短篇小說《賭徒》《銹鵑》《嬰》《永生花》《結婚大師》及電影短片劇本《加油吧!勃拉姆斯》《美錯》等。


《深海沉默》的作者路文彬,作家、學者、翻譯家,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魯東大學特聘教授。出版了長篇小說《流螢》《天香》《你好,教授》《水晶》、隨筆《閱讀愛情》《是誰傷害了我們的愛》《被背叛的生活》《當教育遇上電影》《昨日姍姍來遲》《陪女兒一起成長》、論著《歷史想象的現實訴求》《視覺時代的聽覺細語》《視覺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失聰》《理論關懷與小說批判》《歷史的反動與進步的幻象》《中西文學倫理之辯》、詩集《我曾在你碧空下的火焰里迷失》和兒童文學作品《一月的寵物》,以及譯著《迷失的男孩》《我母親的自傳》《安琪拉的灰燼》《女性與惡》《鳥兒街上的島嶼》《動物英雄》《倫敦兔》《三個座位的宇宙飛船》等,F居威海和北京兩地。
來源丨@ 微信(ID:)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