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jpt14"><bdo id="jpt14"></bdo></u>

<u id="jpt14"></u>

重磅!云南省委省政府印發《指導意見》,16州市未來這樣干

時間:2021-10-21 14:05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為深入貫徹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

立足新發展階段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推動省委、省政府州(市)現場辦公會

精神落實落地

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確保完成“十四五”時期目標任務

2035年與全國同步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日前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

新發展理念推動各州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

指導意見印發

 

《指導意見》提出

到2025年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萬億元左右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

到2035年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25年基礎上翻一番

加快形成

滇中崛起、沿邊開放、

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

的發展格局

同時明確

16州(市)目標定位和重點任務

 

總體目標任務有哪些?

 

到2025年:

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萬億元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

產業結構加快優化,世界一流“三張牌”走深走精走強,綠色低碳循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制度創新、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提升。

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各州(市)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充分發揮,發展空間得到較大拓展,打造形成1個萬億級、1個5千億級及一批千億級州(市),州(市)間居民收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逐步縮小。

城鄉協同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大幅提高,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核心、以滇中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各州(市)政府所在地及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美麗縣城、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成效顯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與全國的差距顯著縮小,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達到新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新進展、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邁出新步伐。

 

到2035年:

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25年基礎上翻一番,達到2萬美元左右。

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形成3個萬億級州(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基本形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

法治政府、平安云南、“數字云南”建設達到較高水平,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建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未來發展格局是什么?

 

各州(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差異較大,必須從區域層面揚優勢、補短板、聚合力,推動滇中、沿邊、滇東北、滇西四大板塊錯位發展、融合發展、特色發展,加快形成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為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一)滇中崛起



充分發揮滇中地區對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帶動作用,以昆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引領,以都市圈為核心,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努力將滇中城市群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核心區、通達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大通道樞紐、云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引擎。到2025年,城市群功能基本健全,人口和經濟密度進一步提高,聚集全省50%的人口和68%的地區生產總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左右。到2035年,基本建成支撐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功能品質更加完善,聚集全省55%的人口和7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成為祖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現代化門戶城市群。

 

(二)沿邊開放



充分發揮沿邊地區區位優勢,推進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口岸產業園區等建設,提升邊境地區開發開放水平,努力將沿邊地區建設成為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核心紐帶和重要支撐。

到2025年,便捷暢通的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邊境城鎮特色化發展成效明顯,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全部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小康村,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全面建成,邊境地區治理能力顯著增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譜寫新篇章,沿邊開放經濟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到2035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我國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重要的作用。

 

(三)滇東北開發



充分發揮滇東北地區地處滇川黔交界、長江經濟帶上游、西部陸海新通道和緊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通聯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省際通道,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成為云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到2025年,基本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基本打通內外通達的省際通道,基本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全面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到2035年,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能源、物流樞紐,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四)滇西一體化



充分發揮滇西地區自然風光綺麗、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筑牢滇西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進大滇西交通環線建設,推動滇西旅游全面轉型升級和協調發展,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旅游業全面轉型升級,鄉村經濟、縣域經濟不斷壯大,區域協調發展開創新局面。到2035年,生態保護、環境質量、資源利用效率等走在全省前列,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16州(市)將來怎么干?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明確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發展舉措,凝聚發展共識,鼓足發展干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扎扎實實抓出成效。

 

(一)昆明市



發展基礎。昆明市是云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省發展的排頭兵、火車頭,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前沿和重要門戶,在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中肩負著特殊責任。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6734億元,在全國27個省會(首府)城市中排名第12位,常住人口846萬人。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中國春城、歷史文化名城、國際大健康名城、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左右,城市形象品質明顯提升;2035年經濟總量在2020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2.7萬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綜合競爭力、輻射帶動力明顯增強,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重點任務。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新材料、大健康、數字化,抓緊培育支撐昆明未來30年發展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化工、稀貴金屬、光電子微電子及半導體、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把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新興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物醫藥、健康農產品和保健品,加快打造“國際醫療健康城”,把大健康產業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產業;打造數字產業,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城市,在數字化上實現跨越,為“數字云南”建設帶好頭作示范。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和市場主體倍增計劃,力爭3年實現工業投資翻一番,以工業的大突破帶動昆明的大發展。大手筆改造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著力實施暢通工程、綠化工程、滇池綠道工程、新老城區一體化工程、城區內澇治理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工程、亮化工程、城市設計工程、標準化管理工程,下決心解決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最大限度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做好現代化大城市風貌管控,做好路、水、景、城市更新四篇文章,把城市建設得更美麗更宜居。以國際化為抓手推進對外開放,補齊城市經濟、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國際化的短板,抓住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重大機遇,融入國內、聯通周邊、接軌國際,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深化交流合作,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昆明集聚,全面提升開放合作層次和城市國際化水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滇池,堅持依法治湖,把滇池保護治理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跳出滇池謀發展,改變環湖開發格局,全面落實“退、減、調、治、管”工作要求,著力解決城區雨污分流問題,狠抓面源污染治理,抓好補水系統建設,讓滇池重放“高原明珠”光彩。

 

(二)曲靖市



發展基礎。曲靖市是云南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城市,工業基礎好,工業門類較為齊全,農業后勁足,人力資源豐富,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新舊動能轉換效果明顯,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2959億元,位列全國地級城市第74位。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先進制造基地、高端食品基地、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云南副中心城市。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每1至2年提高1個百分點;2025年經濟總量邁上5000億元大關,進入全國地級城市65強;2035年經濟總量在2020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1.2萬億元,進入全國地級城市50強,建成滇中城市群重要增長極。

 

重點任務。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先進制造基地,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引領,打造綠色硅光伏、綠色鋁精深加工、新能源電池三個千億級產業,“十四五”末產值達到4050億元。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現代農業基地,以綠色、高端、精品為方向,切實擔負起全省糧食安全重任,打造一流肉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高端水果蔬菜新興產區,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到202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到2035年再翻一番,突破2200億元。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加快推進麒麟、沾益、馬龍同城化發展,宣威、會澤振興發展,富源、陸良、師宗、羅平一體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全省樹立標桿、作出示范。推進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設,建設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不斷增強城市的經濟實力、城市功能,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交通樞紐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建設成為滇中城市群的大城市和西南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中心城市,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支撐點。

 

(三)玉溪市



發展基礎。玉溪市產業實力較強,民營經濟基礎厚實,素有“滇中糧倉”、“云煙之鄉”的美譽,擁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3個,撫仙湖是全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占全國淡水湖泊蓄水總量的9%。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萬美元、居全省第一位。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鄉村振興示范區、共同富裕示范區。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3300億元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美元;2035年達到6200億元左右、人均突破4萬美元。

重點任務。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實施工業倍增計劃,以建設全國煙草最優“第一車間”、打造工業4.0數字煙草、提升產品結構和品牌影響力、發展新型煙草、推動卷煙配套企業轉型等為重點,重塑煙草產業新優勢;以發展數控機床、電子產品、高端儲能材料等產業為重點,打造全省先進制造基地;以做大做強疫苗產業、發展中藥和民族藥、開發天然保健產品、建設醫藥產業平臺為重點,打造生物醫藥高地;以數字產業能級提升、一二三產業數字化賦能、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為重點,打造數字產業新標桿。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用好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金字招牌,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推進“三湖”(撫仙湖、杞麓湖、星云湖)流域全面綠色有機轉型,打造以新平褚橙、華寧柑桔、元江芒果等為重點的高端水果基地,全產業鏈提升蔬菜產業,打造精品“云花”產區,繼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嚴格按照“退、減、調、治、管”工作要求,推動“三湖”保護治理不斷取得新成效,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域打造田園綜合體,提升中心城市能級,推進美麗縣城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楚雄州



發展基礎。楚雄州歷史文化悠久,資源稟賦優越,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一極。“十三五”期間,綠色食品、商貿物流、新興服務業成為全州三大支柱產業,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不斷發展,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372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滇中崛起增長極、現代農業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2500億元左右,占滇中地區比重達10%以上;203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2035年經濟總量達到6000億元左右。

 

重點任務。打造滇中崛起增長極,打好“綠色能源牌”,規;、集群化、高端化打造綠色硅、綠色鈦、綠色釩鈦全產業鏈,到2025年,硅光伏產業、鈦產業、釩鈦鋼鐵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100億元、500億元、300億元以上,綠色能源和綠色制造業產值達到2800億元以上,打造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生物醫藥聚集區,培育行業性、標志性中藥飲片大品種、大品牌,建設云南仿制藥生產基地、全國一流的中藥配方顆粒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新亮點,高水平謀劃建設一批高端景區、高端酒店、田園綜合體,提升古鎮景區,實施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實現從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打造文旅產業發展新高地,2025年文旅產業總收入達到1700億元以上。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全力打造地理標志產品,集中打造一批高端蔬菜、精品花卉、世界級野生菌保育、冬繁育種和畜牧業生產基地,力爭到2025年產業基地化率由11.6%提高到60%以上,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完善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推動打造全省電子商務示范州取得新成效。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強工業園區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和城鄉“兩污”治理;加強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維護宗教領域和諧穩定,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

 

(五)紅河州



發展基礎。紅河州歷史文化燦爛,區位優勢、開放優勢疊加,是農業大州、重要工業基地、旅游度假理想之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2417億元,位居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之首。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沿邊開放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4200億元,2035年達到1萬億元以上。2025年異龍湖水質達到Ⅳ類以上,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

 

重點任務。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加快推進以稻谷、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畜禽等為主導的優勢產業,打造高端稻谷、干熱河谷、高端果蔬、高端“云花”、優質畜禽供給基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建設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范區,大力實施工業振興行動,加快發展園區經濟,全產業鏈重塑煙草制造業,加快提升電子信息業,擴大食品加工業,打造世界級錫產業集群,建設世界最大的錫銦金屬基地、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和環保產業基地;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區,保護哈尼梯田和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推動全域旅游高端發展。打造沿邊開放示范區,堅決維護邊境安全穩定,高標準建設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主動服務和積極參與中越經濟走廊建設,全面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力爭所有縣(市)全部創建成為省級及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加快建設高水平滇南中心城市,做強個舊、開遠、蒙自中心城市,推動彌勒瀘西一體化、建水石屏一體化發展;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綠色紅河建設;狠抓異龍湖保護治理,開展重金屬污染專項治理。

 

(六)保山市



發展基礎。保山市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區位優勢獨特、歷史文化厚重、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越。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053億元,常住人口達24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35.09%。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國際文化旅游勝地。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1600億元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700億元以上;2035年經濟總量達到40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

重點任務。努力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高質量建設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打造國家水稻繁育基地,全鏈條重塑咖啡產業,做大做強昌寧紅茶品牌和龍陵石斛產業,大力發展肉牛產業。高質量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勝地,打造文化體驗目的地、田園綜合體和溫泉康養度假區,“十四五”期間邁入全省文旅產業第一梯隊,2025年文旅產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高質量建設綠色硅材產業集群,全力推進硅光伏全產業鏈發展,延伸構建硅電子產業鏈,發展硅化工產業鏈,有序推進碳化硅產業鏈,“十四五”期間硅基材料產業鏈完成投資50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打造千億級硅產業。筑牢滇西生物生態安全屏障,扎實開展高黎貢山保護行動、河道生態治理行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生態修復行動,堅決守護好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良田沃土。努力成為興邊富民示范區,提升強邊固防能力,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提高互聯互通水平,打造沿邊開放重要窗口;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爭當政治安邊、富民興邊、科技控邊的示范區。

 

(七)文山州



發展基礎。文山州是云南最早的革命老區之一,擁有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和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邁上新臺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城鄉面貌顯著改善、民生保障大幅提升。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185億元,常住人口350萬人。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2400億元以上,力爭進入全省前5名;2035年在2020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5000億元,打造世界一流“中國鋁谷”核心區、世界“三七之都”和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

 

重點任務。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圍繞綠色、創新,推動鋁產業深加工、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降低綜合能耗,到2025年綠色鋁材一體化產業總產值3000億元以上,著力打造世界一流“中國鋁谷”核心區;打造世界“三七之都”,突出抓好高端稻谷、綠色有機蔬菜、道地藥材、辣椒和肉牛等基地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2025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提高到3∶1以上;推動旅游轉型發展,將普者黑打造為獨具特色的山水田園鄉村旅游目的地,2025年接待游客達到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打造興邊富民示范區,加快完善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文山至天保、廣南至西林、河口至馬關等高速公路建設,啟動建設蒙自至文山、文山至靖西等鐵路,到2025年,打通右江至珠江云南水路出省通道;擴大沿邊開放水平,強化天保、都龍、田蓬3個國家一類口岸生產服務配套,爭取把麻栗坡(天保)邊境經濟合作區升格為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加快沿邊城鎮和邊境小康村建設。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力爭5年內創建30個示范鄉鎮(街道)、300個精品示范村(社區)、1000個美麗村莊;抓好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環境污染治理,加快推動盤龍河治理,到202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00平方公里,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10萬畝以上,營造林120萬畝以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愛黨愛國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持續鞏固提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八)普洱市



發展基礎。普洱市民族文化燦爛、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是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通往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通道。“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經濟發展站上新臺階,基礎設施實現新突破,綠色發展成效明顯,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民生福祉顯著提升。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945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綠色經濟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國際生態旅游勝地。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1500億元以上,碳達峰行動走在全省前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建設成效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民生福祉不斷增進;2035年經濟總量達到36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對外開放格局全面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重點任務。建設綠色經濟示范區,全域提高基地化水平,建設有機茶葉、精品咖啡、高端肉牛、高效甘蔗及中藥材、水果、蔬菜基地,全面提升茶葉、咖啡、肉牛精深加工水平,全力打造地理標志產品,到2025年基地化率提高到5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創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綠色轉型發展走在全省前列。打造興邊富民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抓好村莊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鄉村振興示范園創建,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圍繞互聯互通、加工貿易、通關服務等重點環節,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抓好邊境小康村和抵邊村寨建設,全面提升強邊固防能力;大力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打造國際生態旅游勝地,加快推進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創建和高端旅游度假區創建、重點康養旅游項目建設,打造一批高端景區、高端酒店;依托山水田園景觀和在地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挖掘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打造一批高端旅游產品,打響“養在普洱”健康品牌。

 

(九)西雙版納州


發展基礎。西雙版納州自然生態優良,資源富集、物產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開發開放平臺多、發展潛力大。“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基礎設施快速改善,生態保護治理取得新成效,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民生福祉顯著提升。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604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世界旅游名城、沿邊開放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2025年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生態安全屏障持續筑牢,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民生福祉明顯改善,經濟總量達到10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美元以上;2035年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全面形成,基本實現邊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總量達到2600億元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

重點任務。打造以熱帶雨林為依托、康養旅居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實施雨林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林城融合、環境治理“五大行動”,穩妥推進西雙版納雨林(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謀劃一批世界級旅游產品,引培國內外一流市場主體,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全域打造世界康養旅游名城;抓實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綠色生態城市;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翻身仗”。打造沿邊開放示范區,抓牢邊防穩固,抓實跨境發展,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依托中老鐵路,積極推進中老經濟走廊建設,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面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建強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和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載體平臺,創新發展邊境貿易。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打造世界一流茶產業和綠色高端“熱帶果園”,加快建設天然橡膠全產業鏈基地,鞏固提升“滇南糧倉”,大力發展肉牛等特色畜牧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務,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建設工程。

 

(十)德宏州



發展基礎。德宏州資源條件富集、開放區位重要、民族團結和睦、自然風光優美,是美麗的孔雀之鄉、重要的熱區寶地,是中國對緬交流交往的重要方向。“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體脫貧。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575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區、沿邊開放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1000億元以上,成為中緬經濟走廊重要一極;2035年經濟總量達到2400億元以上,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和中緬命運共同體建設排頭兵。

 

重點任務。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打造熱區現代農業基地、“滇西糧倉”、高品質冬春蔬菜基地,全鏈條重塑蔗糖、蠶絲綢和咖啡產業,培育一批邊境旅游文化型、邊民互市貿易型、亞熱帶農業型特色小鎮;2025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以上。打造沿邊開放示范區,高質量完成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堅決筑牢邊境安全屏障;推進面向印度洋地區開放的陸路樞紐、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德宏片區和中緬瑞麗—木姐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推動邊境貿易創新發展;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旅游景區、國際康養旅游度假區,建成四季康養旅游度假勝地、沿邊全域旅游示范州、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新一輪興邊富民行動,加快沿邊城鎮帶、邊境小康村建設;構筑瑞麗江—大盈江水生態帶和全域水生態網。

 

(十一)怒江州



發展基礎。怒江州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四縣(市)均為民族“直過區”,是世界級重要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中國三大特有物種分布中心之一。“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脫貧致富示范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世界級高山峽谷旅游勝地。2025年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新型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邊疆安全穩定局面進一步鞏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以上;203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重點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統籌謀劃好10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由“鄉”到“城”的轉變,完善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和相關服務保障,確保有勞動力的搬遷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防止規模性返貧;加大轉移就業力度,深入實施扶志扶智工程;聚焦特色發展種養業、打造中國“草果之鄉”、培育有機食品品牌,以縣為單位做強綠色香料、山地牧業等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特色化、有機化、品牌化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子;率先把獨龍江鄉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示范點,打好社會事業發展持久戰。建設世界級高山峽谷旅游勝地,堅持“小眾、特色、高端”發展定位,以國際標準打造世界級景點,規劃建設“美麗怒江”、“戶外怒江”、“康養怒江”、“自駕怒江”、“智慧怒江”,發展全域旅游,打響國際大峽谷旅游品牌,打造世界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旅游勝地。筑牢生物生態安全屏障,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持續推進“怒江花谷”生態建設、“三大河流”(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兩岸生態修復、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行動;2025年將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基本建成國內一流國家公園,努力將怒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范基地、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示范區。

 

(十二)臨滄市



發展基礎。臨滄市具有開放前沿、綠色之城、著名茶鄉、民族團結等突出特點。“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綜合交通實現歷史性跨越,是建設力度最大、發展步伐最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821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十四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達到1300億元以上,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政治安邊、富民興邊、科技控邊示范效應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2035年經濟總量達到35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態建設、文化繁榮、民生改善取得顯著進步。

 

重點任務。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鞏固好9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成果;加大茶葉、蔗糖、堅果、肉牛等優勢產業集中支持力度,打造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名牌產品和一流基地、企業、品牌,2025年茶葉、蔗糖、堅果綜合產值分別達到500億元、200億元、200億元以上,以肉牛為主的畜牧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打造興邊富民示范區,提升強邊固防能力,推進智慧邊境建設;深化對緬交流合作,全力打通云南—緬甸—環印度洋地區海公鐵聯運物流大通道,打造“替代種植”升級版;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加快邊境城鎮帶、小康村、抵邊村建設,2025年所有沿邊行政村全面建成小康村。打造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抓好瀾滄江國家水電基地建設,努力打造瀾滄江中下游“風光水儲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充分發揮臨滄地處大滇西旅游環線、沿邊旅游帶、瀾滄江沿岸休閑旅游示范區核心范圍的區位優勢,建設大美臨滄;建設國際國內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全省鄉村旅游發展先行區,打造鄉村旅游新名片;深入實施瀾滄江流域、怒江流域、南汀河流域綜合保護開發,加快邊境地區跨界河流整治工作,筑牢國家邊境生態安全屏障。

 

(十三)昭通市



發展基礎。昭通市是云南的北大門,聯接滇川黔渝四省市,歷史文化深厚,區位優勢突出,勞動力資源富集,是我國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十三五”期間,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基礎設施實現歷史性突破,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289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脫貧致富示范區、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滇東北開發開放新高地。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突破2300億元;2035年經濟總量比2020年翻兩番,突破5500億元,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重點任務。努力成為脫貧致富示范區,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落實好“一平臺、三機制”,做好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群眾共同致富。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堅決扛起赤水河源頭保護治理責任,全面加強以金沙江為重點的三大水系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力爭到2025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明顯成效,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打造滇東北開發開放新高地,構建“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迭代產業體系,加快打造綠色有機農業基地,以綠色、高端、精品為方向,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全鏈條重塑昭通農業。加快推進工業振興,大力發展電力、綠色硅和綠色鋁產業;2025年實現農業產業綜合產值超過2000億元,電力產業產值突破380億元,綠色硅產值突破300億元;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高水平建設昭魯中心城市,加快縣城建設改造,加強特色集鎮建設,力爭每年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打造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

 

(十四)大理州



發展基礎。大理州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良、旅游資源豐富、農業特色鮮明、交通區位優越,是滇西重鎮、滇西樞紐。“十三五”期間,以洱海保護治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洱海水生態、水環境持續向好,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484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游名城、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示范區。未來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2025年經濟總量突破2200億元,工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4%以上,旅游業綜合增加值占比提高到1/3,洱海流域率先實現綠色發展;2035年經濟總量在2020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6000億元。

重點任務。打造世界級的文旅產業,高水平制定國際旅游名城規劃,率先把蒼山洱海打造成5A級景區、打造成中國最美鄉愁帶,提升蒼山洱海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快建設一批世界級文旅項目,推進“一帶三道”康旅項目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文藝項目,加快高A級旅游景區建設和傳統景區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依托“一部手機游云南”平臺,全面推進旅游智能化,率先在全省實行最嚴格旅游管理機制,實現最佳旅游體驗。打造世界級綠色食品產業,推進農業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名牌產品;打造一批田園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的世界級田園綜合體和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園。振興制造業,加快重點工業園區優化升級,建好云南省信創(大理)產業園,積極參與世界一流“中國鋁谷”建設,大力發展金屬再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產業;發揮道地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配方顆粒和保健食品產業,打造全省健康醫藥產業發展創新樣板。推進蒼山洱海一體化保護治理十大工程,劃定蒼山洱海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施水生態系統修復,建設連片互通濕地系統,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推進水資源綜合利用,優化人口、產業布局,把洱海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湖泊保護治理的樣板,把蒼山打造成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十五)麗江市



發展基礎。麗江市擁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擁有三項世界遺產桂冠,歷史文化燦爛,自然風光優美,資源稟賦獨特,民族團結進步。“十三五”期間,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旅游革命成效明顯。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513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鄉村振興示范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25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改善、社會民生保障等取得新進展,經濟總量達到1000億元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生態環境保持全省前列,天藍地綠水清的麗江之美更加彰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經濟總量達到2000億元左右。

重點任務。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對標世界一流、國內領先,推動旅游全產業融合、全要素配套,實現一流資源、一流保護、一流服務,加快發展全域旅游,大力提升旅游產品品質;擦亮“古城”名片,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發展先行區;2025年創建5A級景區4個以上、4A級景區15個以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5個以上,所有A級景區全部建成智慧景區,建成一批重點文旅項目,運營半山酒店70家以上;2025年接待游客達到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高品質道地中藥材、馬鈴薯種薯、芒果產業、特色畜牧業等產業基地,發展高效經濟林果,建設干熱河谷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2025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培育綠色經濟新動能,打造“麗江高山麗系中藥”品牌,打造滇西北商貿物流中心、消費中心城市、電商及跨境電商中心。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河(湖)保護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自然災害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綠化、綠色能源開發等專項行動,打造金沙江綠色生態廊道,抓好“三湖”(瀘沽湖、程海、拉市海)、“一江”(金沙江)、“兩山”(玉龍雪山、老君山)生態環境保護。

 

(十六)迪慶州



發展基礎。迪慶州擁有世界級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類型多樣的生態資源,擁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馬古道”四大國際知名旅游品牌。“十三五”期間,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社會大局持續保持穩定,民族宗教工作邁上新臺階,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267億元。

目標定位。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標桿,世界的“香格里拉”。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快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發展的有效性、群眾的獲得感、發展的高質量,在全國涉藏州縣中走在前頭,2035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重點任務。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現產業幫扶、集體經濟、就業幫扶全覆蓋;高質量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基地、打造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創建1—2個省級田園綜合體。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按一流標準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建設“快進慢游”綜合旅游交通體系和徒步旅游線;按一流標準推動“七望梅里”設想落地,提升一批高A級景區,建設一批高端酒店,打造一批大型精品劇目,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按一流標準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持續整治旅游市場。守護好雪域高原生態環境,實施生態功能區建設、森林保護和綠化、濕地草原保護、“兩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6個專項行動,加快推進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筑牢滇西北生態安全屏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加強宗教領域重點問題整治、重點場所管理、重點人員管教、重點活動管控,引導宗教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方面發揮正能量。

 

藍圖已經繪就

奮斗正當其時

指導意見》要求

全省廣大黨員干部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砥礪奮進、真抓實干

奮力譜寫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

 

 

品:云上融媒新媒體中心 
來源:云南日報、云南網
編輯:王夢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

日本韩国欧美人人澡_免费人成在线播视频_欧美另类激情在线播放_高清无码毛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