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等7地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
時間:2021-10-22 10:18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命名工作的通知》(辦公共函〔2021〕53號),經各省推薦、集中評審和現場抽查,確定了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F對擬命名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7天(10月20日至26日)。公示期間如有異議可通過書面形式向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反映。以單位名義反映的,應加蓋單位公章;以個人名義反映的,應署真實姓名及聯系方式。
聯系電話:(010)59881030
電子郵箱:ggshmc@mct.gov.cn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
2021年10月19日
其中
云南7地入選
??????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
(彝族左腳舞)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
(葫蘆絲)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
(“阿數瑟”歌舞)
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
(書法)
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
(納西族“熱美蹉”)
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
(鍋莊舞)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
(拉祜族擺舞)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指運用民間文化資源或某一特定藝術形式,通過創新發展,成為當地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并廣泛參與的群眾文化主要活動形式和表現形式,并對當地群眾文化生活及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縣(縣級市、區)、鄉鎮(街道),自1987年開展創建以來,已經成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豐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項目。
下面
跟隨小編一起了解
云南這些民間文化藝術
??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
(彝族左腳舞)
圖源:紅火楚雄文旅資訊
“這方的山上長著歌謠,這方的水里淌著舞蹈,最美的舞是左腳舞,最美的歌是左腳調……”在著名歌唱家楊學進老師演唱的《左腳舞的故鄉》這首歌中,左腳舞被稱為最美的舞。
“左腳舞”是牟定縣世居彝族的代表性舞種,用彝話來說叫做“咕遮”,又稱跳腳、跳左腳,跳法主要以“倮倮頗”、“俚頗”兩大支系為代表,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也被譽為彝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當地流傳著“會走路就會跳左腳舞,會說話就會唱左腳調”、“阿哥跳穿千層底,阿妹跳破繡花鞋”、“弦子一響,雙腳發癢;調子一唱,渾身舒暢”的生動描繪。但凡彝家吉事禮儀、喜慶婚宴、傳統節日、農閑時節,人們便會自發地少則10多人,多則百人上千人,或是拉起圓圈,或是圍著篝火,聚集在睡房、村間、地頭、庭院內、青棚中跳起歡快的左腳舞。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
(葫蘆絲)
梁河是葫蘆絲的發源地,有著“中國葫蘆絲之鄉”的美譽。“每一個葫蘆絲音樂愛好者,都應到梁河走一走。”這是李春華、曹鵬舉等葫蘆絲著名大師們推介梁河時經常說的一句話。
葫蘆絲是起源于梁河縣的一種古老樂器,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有著獨特的音色,吹出的曲子輕柔細膩,圓潤質樸,富有詩意,又帶有舞蹈的韻律,在梁河的村村寨寨,都能聽到葫蘆絲悠揚婉轉的樂聲,《古歌》、《竹林深處》等葫蘆絲經典名曲均創作于梁河。
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
(“阿數瑟”歌舞)
千人阿數瑟表演 李建軍 攝
阿數瑟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鎮康縣境內,源于云南少數民族的葫蘆笙打歌。相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來到滇西南鎮康,駐守“羅細瑟”寨,諸葛亮讓兵士夜間手持火把在樓臺上圍圈唱歌跳舞,并高喊著“阿數瑟呢瞧著,羅細瑟呢甩著”,迷惑比自己兵力強大的敵軍。
“阿數瑟”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融進了當地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及農耕記憶,形成了與歲時節令,婚喪嫁娶相結合,套路豐富、形式多樣,融歌、舞、樂為一體的群體性打歌。打歌時,多以問答式即興演唱(民間俗稱“作對子”),眾人高聲齊唱收尾壓腳句“阿數瑟呢瞧著,羅細瑟呢甩著”,這種一領眾合的演唱方式被當地老百姓稱為阿數瑟。
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
(書法)
陸良素有“文獻之邦”、“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境內出土的“爨龍顏碑”以其雄強茂美的書法藝術價值為歷代書家所推崇。得益于此,研習書法藝術從古至今在陸良廣為盛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書法創作隊伍和研究者日益增多,形成了良好的書法學習、培訓、創作、展覽、交流的氛圍。
《爨龍顏碑》書法雄強茂美,筆力遒勁,古拙典雅,康有為評其為“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神品第一”,形容其風格,“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清代書法家、文字學家楊守敬贊“絕用隸法,極其變化,雖亦兼折刀之筆,而溫醇文雅,絕無寒氣之態 ”。
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
(納西族“熱美蹉”)
納西族“熱美蹉”是納西族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的一種原始集體歌舞,流傳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壩子東北的大東鄉,包括玉龍雪山以東、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嶺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帶。“熱美蹉”是納西語的漢字記音,納西族“熱美蹉”的歷史沿革無明確的文字記載,據和世文等人對麗江地區歌舞的對比研究,它與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帶寧蒗一側的“窩熱熱”十分相似。
納西族“熱美蹉”將詩、歌、舞渾然融為一體,完整成套,表演時男女混唱,集體舞蹈,不用任何道具,人數也無限制,參加者少則十余人,多則數百人。男女老少手拉手圍著火堆按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舞蹈動作古樸自然,唱腔幾近呼喊,但每位參與者必須在歌舞中和其他人節拍一致,達到和諧。“熱美蹉”的舞蹈動作毫無裝飾,音樂是發自胸喉的天籟之聲,所以不可能準確記錄以供學習,納西人須從年幼時開始通過長輩的口傳心授和長時期的實踐參與習得熱美蹉技巧,并在場景激發下即興發揮。
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
(鍋莊舞)
畢芃 攝
鍋莊,在藏語中稱為“郭卓”或“卓”,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德欽縣的鍋莊按風格分為“工卓”和“篩巴卓”。“篩巴卓”是指流傳在德欽縣金沙江沿岸地區的鍋莊,其在奔子欄地區保存得最為完整,故在民間又稱為奔子欄鍋莊。奔子欄鍋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舞步穩健豪放、莊重,時而緩慢平穩,時而熱情激烈。
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奔子欄鍋莊表演形態端莊典雅,演唱委婉動聽,修辭手法多樣,加之華麗的盛裝,因此贏得了廣泛贊譽。
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
(拉祜族擺舞)
擺舞,主要流行于普洱市瀾滄縣東朗、酒井、糯福、東回等鄉鎮,因這些地方接近傣族聚居區,受傣族文化影響較深,在舞蹈和伴奏樂器上吸收了傣族藝術的許多元素。
拉祜族擺舞是拉祜族女性自娛的民間傳統舞蹈,由熟悉這一舞蹈的長者各執長鼓、芒、镲,邊敲打邊領跳,其余參加者依鼓聲節奏和領舞者的動作翩翩起舞,人數可多可少,形式靈活多樣,可圍成一圈或幾圈跳,也可列隊跳,內容以表現拉祜族原始宗教禮儀、生產生活、歡樂情緒和模擬動物等為主。
拉祜族人民以擺舞來表達對神靈的感激和敬奉,對超脫自然束縛的理想境地的追求,慶賀豐收和祈望來年平安幸福,企盼人間平等、友善、團結。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關于2021-2023年度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關于2021-2023年度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的公示
弘揚民間藝術
傳承民俗文化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
上一篇上一篇:10℃!今早的昆明冷到你了?!真沒嚇唬你,明!天!更!冷!
下一篇下一篇:【僑云南】云南社院首次舉辦黨外政協委員進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