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jpt14"><bdo id="jpt14"></bdo></u>

<u id="jpt14"></u>

閃亮登場!云南7地擬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時間:2021-10-22 10:19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歷史長河
孕育璀璨文化

美術、書法、舞蹈、戲劇

曲藝、雜技、民俗、油畫
……
這些文化藝術在鄉土大地
閃耀著光芒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確定了
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擬命名名單

其中云南7地入選
分別是
↓↓↓
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擬命名名單

獲得這個國家級稱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和小編一起來了解↓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是文旅部設立的
群眾文化品牌項目
自1987年起開展評審命名和建設工作
命名周期為3年

能入選的地方
必須具有某一特色鮮明
是群眾喜聞樂見并廣泛參與的
民間文化藝術
并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特定區域
主要指鄉鎮(街道)
也包括部分縣(縣級市、區)

可以說
這項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推動
基層鄉村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
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
當代興起的其他文化藝術形式


云南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
文化多樣性最為典型的省份

26個世居民族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創造出來多姿多彩
特色鮮明的文化遺產


云南這七個入選地
其文化藝術有什么亮點?

跟隨小編
來一場文化藝術的奇妙旅程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彝族左腳舞)

“左腳舞”是楚雄彝族人民的代表性舞種,傳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彝語稱“咕遮”, 古時稱“跺左腳”,是彝族人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原始刀耕火種生產生活習俗中自然形成以娛樂、交往為目的,以歌、舞、樂活動為內涵,并包含對天、地、日、月、火、虎、自然原始等諸多文化崇拜現象表現形式的代表性傳統舞種。



牟定縣素有“彝族左腳舞之鄉”的美譽,2008年6月“彝族左腳舞”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萬人同跳左腳舞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過去,彝家人把左腳舞作為勞作之后的調適;今天,牟定人把跳左腳作為健身交友、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起源深山的左腳舞,走出大山眾人寵。




德宏州梁河縣(葫蘆絲)

德宏州梁河縣是葫蘆絲的故鄉,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的葫蘆絲被梁河人民世代的傳承發展著。

 

何成江 攝


2004年文化普查顯示,梁河縣9個鄉(鎮)中,有著大批的群眾制作和吹奏葫蘆絲,都組建有葫蘆絲業余演出隊。

 

何成江 攝


曲靖市陸良縣(書法)

曲靖陸良素有“文獻之邦”“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境內出土的“爨龍顏碑”以其“雄強茂美”的書法藝術價值為歷代書家所推崇。得益于此,研習書法藝術從古至今在陸良廣為盛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書法創作隊伍和研究者日益增多,形成了良好的書法學習、培訓、創作、展覽、交流的氛圍。

 

 

 1996年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縣”

 

 2003年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06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云南省文化產業特色縣”

 

 自2008年以來各次復查,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00年以來,抓普及性、基礎性教育成為傳承發展書法藝術的主要方式,陸良全縣150多所中小學將書法教育納入課堂教學內容,縣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及縣書法協會、爨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等20余個社會培訓機構紛紛舉辦書法藝術展覽和培訓活動。

 

 

同時,陸良縣加強書法骨干培育。截至目前,已有150余人曾到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院校進修。1995至2019年,全縣共有1200余件書法藝術作品入選省級以上書展。全縣現有中國書協會員8人,省書協會員32人,市書協會員63人,縣書協會員214人,經常性研習書畫愛好者2余人。


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納西族“熱美蹉”)

麗江古城區大東鄉為麗江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境內有眾多新石器出土;古老的東巴經書中記載的幾處重要古戰場也在現今的大東鄉。大東鄉是納西族傳統農耕文化聚集地區、同時也是納西族傳統民間歌舞藝術保護和普及狀況最好的地區。


“熱美蹉" 李金星 攝 

    被譽為民族音樂“活化石”的納西族原始民間習俗歌舞“熱美蹉”,至今仍存活于大東鄉各村落的喪葬禮儀和生產生活習俗之中。“熱美蹉”約產生于氏族社會時期,具有豐厚的原生態價值,是原生態文化現象之瑰寶。“熱美蹉”以其原始性、民族性和與眾不同的藝術性,成為彌足珍貴的音樂活標本,是迄今人們還能夠聽得見看得著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民間集體歌舞。

 

熱美蹉”男女混唱之一  李金星 攝 

 

    2008年6月,“納西族熱美蹉”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2011至2020年,大東鄉連續三屆被文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0年10月,大東鄉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定為“云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自“納西族熱美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以來,大東鄉認真發現和培育“熱美蹉”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全鄉共有各級非遺傳承人37人,形成了穩定的非遺保護傳承隊伍。與此同時,大東鄉設立了鄉文化旅游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建新村委會、白水村委會、大東村委會、文明村、熱水村、大東完小、建新完小、白水完小等1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美蹉”保護傳承點,并組建了民風民俗傳承隊在各村開展“熱美蹉”喪葬習俗“活態化”傳承保護活動。

 

熱美蹉”男女混唱之二 李金星 攝 

 

  同時,大東鄉提出了“熱美蹉”品牌建設的戰略思路,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實質性地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發展。

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鎮(鍋莊舞)

德欽縣的鍋莊,分為金沙江一帶的鍋莊和瀾滄江一帶的鍋莊。金沙江一帶的鍋莊,又以奔子欄鍋莊最負盛名。

 

作為奔子欄傳統的民間歌舞,奔子欄鍋莊與民間民俗慶典活動等密不可分,它與其他內容一道,共同組成一個儀式或活動的整體。

 


鍋莊歌舞


在婚禮、射箭節、“拉斯”(祭神山)中尤為明顯。跳法上,有坐唱、排成行唱跳等比較獨特的地方。舞蹈動作幅度較大,舞者下身墜地,上身飄逸,男子踏跺舞袖,女子揮舞絲巾,左右擺步,四步一變。與州內建塘等地的鍋莊相比,奔子欄鍋莊較少弓腰低頭的動作,舞步和唱腔從舒緩至輕逸加快到最快。

 


鍋莊服飾

 

鍋莊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的排比和巧妙的比喻規律。奔子欄鍋莊的歌詞和曲調浩如煙海,靈活多變。2018年,奔子欄鎮對各村留存的歌詞和曲調進行了全面的搜集記錄,經過整理,初步統計出詞曲300首左右。排除統計錯誤和遺漏,奔子欄鍋莊曲調至少在300首以上。歌詞上,傳統鍋莊歌詞數量比較固定,但一些即興發揮的歌詞,則因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而千變萬化,不可勝數。

 

茶馬古道上有一首民謠對奔子欄鍋莊舞有這樣的贊譽:“天上有多少顆星,卓草就有多少詞;山上有多少棵樹,卓草就有多少調,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草就有多少舞步”。

 

拉斯節

 

長期以來,奔子欄鍋莊一直以它自然的形態在民間傳承。上到耄耋老者,下到中小學生,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都會跳鍋莊舞。隨著時代的發展,奔子欄鍋莊也逐漸從河谷深澗中走出,進入了世界的舞臺。

 

 1999年,奔子欄鍋莊舞作為具有典型藏區特色的藏族民間歌舞,應邀參加在日本舉辦的第四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備受歡迎;

 

 2000年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演出;

 

 2006年,迪慶鍋莊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8年,徐桂蓮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年10月,奔子欄鎮舉辦首屆鍋莊文化藝術節和中國藏族鍋莊文化高峰論壇

 

……

 

奔子欄鍋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正不斷提升。

 

當地的中小學校,將奔子欄鍋莊編成課間操;各個村民小組,都組建了自己的鍋莊表演隊,自發的開展鍋莊的搜集整理工作;一大批鍋莊傳承人先后得到命名認定。


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拉祜族擺舞)

 

“拉祜族擺舞”這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起源于拉祜族的生產、生活,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擺舞由熟悉這一舞蹈的長者各執長鼓、芒、镲,邊敲打邊領跳,其余參加者依鼓聲節奏和領舞者的動作翩翩起舞,人數可多可少,形式靈活多樣,可圍成一圈或幾圈跳,也可列隊跳。

 

擺舞 拉祜族 胡里城 攝

 

擺舞表演形式大體分為兩種:

 

一種是步法型,強調腳的動作和踏、踢、跺、擺、劃、小跳等步法,身段動作既熱烈又靈活;

 

另一種為擺手舞,以手臂和肩的上下擺動為主,模仿各種生產生活動作,小墊步配合雙手擺動,形成擺肩和整個身段向上延伸起伏的動律,讓人沉醉在幸福和歡樂之中。

 

 

目前,已收集到的擺舞套路共有86種。2006年,擺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來源:云南發布,整合自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楚雄民宗”微信公眾號、“掌上德宏”微信公眾號、“麗江市古城區非遺中心”微信公眾號、“德欽縣文化館”微信公眾號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

日本韩国欧美人人澡_免费人成在线播视频_欧美另类激情在线播放_高清无码毛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