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jpt14"><bdo id="jpt14"></bdo></u>

<u id="jpt14"></u>

第四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發布 云南大學1個項目在列

時間:2021-10-22 13:51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為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教育系統積極作為,采取科技賦能、健康幫扶、消費扶貧等方式,進行精準幫扶。日前,第四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發布,云南大學“讓邊遠農村喝上放心水”項目在列。

 

寧波大學

海蟹安家黃河鹽堿地

 

黃河流域有大量鹽堿地,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王春琳及其團隊,對河南蘭考、延津等鹽堿地水體進行隨機檢測,發現水的鹽度、pH值適合東海青蟹生存。王春琳帶領學院水產動物養殖團隊從實驗室的鹽堿地模擬養殖試驗開始,對淡化技術、苗種大小選擇、苗種;钸\輸、水體離子調控等所有環節進行了研究。團隊在蘭考、延津兩地共投放6000尾蟹苗,實行以青蟹為亮點的混養模式,短短4年時間,逐一攻克了青蟹在鹽堿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養殖”“能不能出效益”的科研難題,開辟了海水青蟹在內陸鹽堿地養殖的先河,為當地村民蹚出了一條家門口的致富路。

 

南京林業大學

“科技竹”挑起“金扁擔”

 

南京林業大學竹類研究所是我國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竹類植物生物學多樣性、生態培育和有效利用研究的機構。2005年以來,針對貴州省桐梓縣竹資源培育過程中竹林生產力低、經濟竹種單一、優良種苗匱乏等問題,竹類所科研團隊圍繞竹子種質資源收集與推廣、竹子生長發育機制和竹林培育等課題開展長期深入研究,攻破了制約我國主要經濟竹種竹苗規;a、竹林高效生態培育的技術瓶頸,協助桐梓縣打造100萬畝方竹產業基地,將方竹產業確立為桐梓縣“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實現了“產業豐、竹農富、鄉村美”的多重目標,用“科技竹”挑起了桐梓縣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金扁擔”。

 

北京農學院

平臺資源提升幫扶成色

 

北京農學院立足應用型農業高校建設定位,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總抓手,整合運用一線技術推廣、人才支援、智庫機構、基層黨建、扶智培訓、消費采購等六大平臺,精心安排幫扶項目。2018年以來,學校共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近百個,示范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發展新產業或促進產業升級10個以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0個以上,使超過1000戶低收入農戶受益;集中培訓京郊低收入村“兩委”成員、駐村“第一書記”、首都對口支援地扶貧干部、致富帶頭人共計1萬余人;通過消費扶貧,采購160余萬元產品,帶動近700名脫貧人口增收。

 

內蒙古大學

草原健康體檢助牧區振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內蒙古大學重要講話精神,對接國家和自治區高質量發展需要,服務自治區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完成好“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建設,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祁智教授團隊開展“草原健康體檢和提升工程”,對構成天然草原核心要素的土、草、畜礦質元素進行普查,填補國內空白,完善全球相關數據體系,作出草原生態修復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對原31個國貧縣、26個區貧旗縣提出具體的土壤和家畜營養提升方案,助力牧區振興。

 

中國醫科大學

“組團式”醫療幫扶塔城

 

2016年以來,中國醫科大學創新“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模式,對新疆塔城地區人民醫院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學校共派出6批117名援疆專家、79名柔性幫扶專家,成立7個專家工作室和兩個專家團隊工作室,共幫帶34個專業的270人次本地學員,培養業務骨干68名。舉辦各類繼續教育學習班83期,使萬余人獲益。指導開展新業務、新技術212項。成立以塔城地區人民醫院為主導的醫聯體,搭建遠程會診平臺。制定巡診計劃,共派出24個專業的專家152人次,接診患者400余名。深入縣(市)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教學查房、培訓講座、手術示教和義診等活動百余次,受益群眾2萬余人次。

 

云南大學

讓邊遠農村喝上放心水

 

飲用水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富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在中西部邊遠農村和一些礦區,特定微污染物通過飲用水進入人體并在體內積累,導致機體代謝途徑受阻,甚至造成特殊的地方病,危害人體健康。目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水資源現狀是:自然條件差,二次供水管和設備污染,水源水富營養化程度高、氨氮高,一些邊遠農村地區多處供水點水質不合格,重金屬汞和微生物指標不達標。云南大學在云南省少數民族偏遠山區使用“光催化—無機多孔清水劑聯用新技術”,對微污染飲用水水體進行處理,有效保障了群眾的飲用水安全,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問題。

 

石河子大學

健康幫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健康扶貧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方略之一。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療衛生系統醫療、教學、科研中心,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深刻認識到南疆在兵團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全力推進支援南北疆醫療幫扶工作。2014年以來,該院與受援醫院建立互訪機制,堅持每年一至兩次工作互訪,深入探討幫扶工作重點;對參與健康幫扶的醫務人員,在職稱晉升、補助等方面予以傾斜;免費接收受援醫院醫務、管理人員進修培訓,變“輸血”為“造血”,助力受援醫院培養人才;將本院主辦的部分學術交流及培訓活動,放在受援地區醫院舉辦,方便受援單位醫務人員更新知識、開拓思路。

 

貴州大學

科技賦能黔茶飄香

 

茶產業是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產業。貴州大學充分發揮植物保護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的科技優勢,積極組建茶產業團隊,有效補齊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綠色防控難、生產成本高、科技水平低、技術人才短缺、病蟲害防治能力弱等短板,為黔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1年3月,團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7人榮獲“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涌現出圍著茶農轉、帶著茶農干、做給茶農看、幫著茶農賺的“院士”團隊,“博士村長”項目獲得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湖南工業大學

特色學科對接特色產業

 

“苗繡”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政府為該縣十八洞村確定的五大發展產業之一。但當地繡娘的思想境界、繡制技術,繡品的創意程度、營銷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面對這一發展瓶頸,湖南工業大學充分發揮包裝教育特色和設計學科優勢,組建“繡色十八洞”項目團隊,確定了苗繡產品開發設計方案和非遺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方案,通過“互聯網+”手段,保護、傳承、發展“非遺”,通過整合資源、聯合企業等方式,讓苗繡成功走出大山、走出國門、走進市場,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在傳承民族傳統技藝的同時實現脫貧致富。

 

青海大學

發揮高原特色農牧業優勢

 

青海大學緊緊圍繞高校職能優勢和青海省貧困地區實際,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創新扶貧模式,積極培育和發展地方特色扶貧產業,助力青海省產業扶貧。學校充分發揮十大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三江源及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特色產業基地等平臺優勢,聚焦科技興農,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建立扶貧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實施特色產業生產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等方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成果覆蓋100余個重點幫扶村,使1000余戶脫貧戶受益。經過多年努力,青海大學將青海八眉豬、藏香豬、羊肚菌等高原特色農產品打造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湖南農業大學

科技創新服務黑茶產業

 

茶葉是湖南省安化縣優勢特色產業,也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傳統黑茶產品粗放單一,產業規模小,行業效益較低,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市場巨變中受到嚴重沖擊,產銷量下降,發展舉步維艱。2006年起,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院士團隊開始持續推進安化黑茶提質增效與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幫扶項目。該項目通過一系列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使安化黑茶產業由傳統、落后的狀態轉型升級為現代產業,實現了安化黑茶產業的全面振興,打造了產業脫貧的“安化模式”,安化縣因此成為中國生態產茶第一縣、黑茶產量第一縣、科技創新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

 

寧夏大學

打“組合拳”幫扶寧南山區

 

寧夏南部山區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寧夏能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關鍵看寧南山區。作為寧夏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寧夏大學始終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為己任,長期以來以增加“造血”功能為抓手,不斷發揮高校優勢,整合資源、創造條件,全力助推寧南山區整體脫貧致富。經過多年努力,學校已總結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經驗,通過打好教育幫扶、科技幫扶、智力幫扶、消費幫扶的“組合拳”,重點幫扶固原市原州區于2020年3月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11月又協助教育部辦公廳,幫助西吉縣順利脫貧出列。

 

河南農業大學

綠桑染大地 銀繭鋪富路

 

2018年7月,河南農業大學駐河南省臺前縣工作組甫一入駐,便深入開展調研,邀請專家服務團針對當地實際,進行產業的頂層設計、科學謀劃。蠶桑產業具有當年栽植、當年即可養蠶、當年便能產生較高效益的特點,很適合當地發展。在工作組與學校教師畢會濤的幫助下,該縣吳壩鎮晉城村重點打造起蠶桑扶貧產業示范園,一期種植蠶桑500余畝,栽種果桑100畝,建設起兩個標準化小蠶共育棚、50個桑蠶養殖大棚、一座800立方米冷庫、兩個加工車間,形成了集桑葚采摘、倉儲、加工,桑蠶養殖、蠶繭加工,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全鏈扶貧產業。畢會濤團隊還重點圍繞蠶桑養殖產業組織開展室內培訓和現場指導,累計受益群眾達400人次以上。

 

天津醫科大學

公益服務助力腫瘤防治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建院160周年。作為國家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輸出醫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以提升腫瘤診療水平和精準幫扶困難民眾為基點,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開展“健康紅色中國行”系列公益活動;顒庸卜譃槲宀糠郑阂皇琴s續紅色精神血脈、弘揚百年大醫精誠;二是精準幫扶協同發展、健康扶貧優勢互補;三是完善異地就診流程、共享腫瘤診療技術;四是聚焦腫瘤防治進展、傳播科學護理方法;五是高舉黨團引領旗幟、踐行初心惠民使命;顒蛹Y了醫療隊奔赴紅色革命老區、醫聯體共建醫院、健康幫扶醫院、遠程醫療共建醫院開展系列精準幫扶。

 

安徽農業大學

打造“標桿”幫扶團隊

 

安徽農業大學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以建設“標桿”幫扶團隊為要求,以創新開展“全產業鏈”幫扶為服務模式,組建了73支產業聯盟專家幫扶團隊,活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第一線。安徽農業大學明光市畜禽產業聯盟專家團隊就是其中的代表。2016年起,該校與安徽省明光市政府合作,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在遴選校市專家成員的同時,不拘一格吸納人才,5年來先后與安徽德美農信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畜牧獸醫學會等專家團隊合作,組建起一支擁有20余名專家的產業技術服務與研發團隊,為明光市畜禽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人才與科技支撐。

 

鄭州大學

健康幫扶鞏固脫貧成果

 

河南省盧氏縣貧困發生率曾居全省之首,因病因殘致貧比超過50%。2020年底,該縣如期全面完成了高質量脫貧退出和貧困縣摘帽工作。如何做好醫療衛生保障,防止大病返貧,建立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救助體系,推進醫療健康幫扶惠及萬千家庭,成為新的命題。鄭州大學現有醫學院系11個、附屬醫院10家、國家級臨床重點?36個,其中臨床醫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學校充分發揮一流大學醫學學科優勢,積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近年來持續針對校地結對幫扶對象盧氏縣開展醫療幫扶項目,進一步促進新醫改分級診療,減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有效助力盧氏縣醫療事業發展和脫貧成果鞏固。

 

廣西大學

牽住致富的“牛鼻子”

 

近年來,廣西的肉牛養殖在全自治區尤其是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方興未艾。河池市都安縣開創了“貸牛還牛”產業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但隨著肉牛產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管理粗放、牛糧短缺、養殖技術落后、技術服務跟產業發展不匹配等問題逐漸顯現,制約了收益的穩定性和養殖戶的積極性。為破解難題,2019年以來,廣西大學組織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推廣專家,科學做好產業規劃,全面推廣轉化專利技術,持續開展跟蹤服務,以都安縣安居村為示范點,建設肉,F代生態養殖場,打造“貸牛代養”產業新模式,研究探索廣西大石山區肉牛養殖盈利運營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海南大學

智力支撐米更香

 

光吉村位于海南省臨高縣南寶鎮,是革命老區村、“十三五”深度貧困村,也是海南大學定點幫扶的村莊之一。學校派駐光吉村首任第一書記曲軍遠和熱帶作物學院院長羅杰,水稻專家羅越華、聶立孝,在充分調研市場供需后,決定利用該村獨特的富硒土地和熱帶氣候條件,通過引進政府扶貧資金、依托海南大學技術支撐、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利用合作社平臺、吸納貧困戶就業等方式發展光吉香米產業。經過3年精準幫扶,光吉村在2019年實現了整村脫貧,人均純收入由2018年的5278元增長到2020年的14600元,村集體收入約8萬元。如今,村里貧困戶的錢袋子變鼓了、動力變足了、思想也變富了。

 

燕山大學

綠色有機顯效益

 

2015年起,燕山大學開始幫扶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銀窩溝鄉來太溝村。駐村工作隊深挖當地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扶貧產業,于2016年3月幫助該村啟動泰來果蔬專業合作社綠色有機示范區,通過合作社形式將全村58戶貧困戶緊密聯系起來。示范區引進綠色有機老味道冷棚番茄種植技術,帶動村民調整種植產業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致富產業。數據顯示,合作社實現了51戶202人設施冷棚全覆蓋,保障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分股金、10戶土地流轉得租金、長期在大棚從事勞務的4人拿薪金的收入模式。5年來,該項目經濟效益穩步提升,社會效益顯著,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山西大學

消費幫扶促增收

 

2015年,山西大學開始在山西省靜樂縣開展駐村幫扶、教育扶貧和“十所大學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等工作,在幫扶工作實踐中最早提出“消費扶貧”理念并積極探索實施。幾年來,學校先后組織實施了“愛心支教添活力”“科技協作促產業”“貧困助學暖民心”“醫療服務解民困”“教育培訓提素質”和“文化下鄉鼓士氣”等助力靜樂縣脫貧攻堅的幫扶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校被山西省忻州市干部駐村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授予“2017年度干部駐村優秀單位”稱號。2017年7月,時任中組部部務委員李小新帶領國務院脫貧攻堅工作督查組到靜樂縣調研時,對山西大學駐村幫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哈爾濱醫科大學

志愿服務送健康

 

2017年至2019年,黑龍江省農村貧困戶由14.3萬戶下降到6178戶,但全省因病因殘致貧的比例卻由74.59%上升到98.72%。只有啃下因病因殘致貧這塊硬骨頭,才能真正實現全省百姓脫貧和鄉村全面振興。哈爾濱醫科大學通過總結既往扶貧經驗并經過充分調研,于2019年1月正式啟動“助力健康龍江精準脫貧攻堅職工志愿服務活動”。兩年來,活動覆蓋黑龍江省全部28個貧困縣的43個貧困村,為百姓送醫、送藥、送健康,在實踐中創新性提出醫療扶貧的“哈醫大模式”。新模式以工會為主體,以整合優質醫療資源為基礎,以職工志愿服務為形式,以義診、培訓和科普為途徑,建立起精準幫扶的長效機制。

 

河北大學

“智慧幫扶”暖赤城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與北京山水相依,與冬奧會場隔山相望。河北大學自2016年起對口赤城縣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先后選派41名黨員干部到赤城縣龍關鎮5個貧困村駐村幫扶,助力赤城縣貧困村在2019年底全部脫貧出列,2020年2月貧困縣摘帽。其間,學校根據赤城縣資源稟賦、目標定位和冬奧機遇,充分發揮智力優勢、專業優勢及人才優勢,通過駐村工作隊和學校在杠桿兩頭齊發力,針對新的時代環境創新高校服務方式,助力“互聯網+扶貧”的生態文化產業模式發展,嘗試“新媒體+扶貧”的鄉村振興新道路,關注鄉村教育,用紀實影像描繪脫貧攻堅歷程、展現鄉村風貌,全方位開啟智慧幫扶。

 

贛南師范大學

以“橙”為“媒”助脫貧

 

贛南被譽為“世界橙鄉”,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臍橙產業優勢產區。然而,品種結構不合理、標準化種植水平較低、品牌維護能力較弱、產業綜合效益偏低等問題制約著贛南臍橙的可持續發展。贛南師范大學國家臍橙工程中心瞄準主產業,深化產學研,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自主選育臍橙新品種、攻克黃龍病等危險性病蟲害防治與檢測技術世界性難題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填補了我國臍橙研究領域的空白。同時,中心果樹科技人員扎根贛南臍橙發展的每一片土地,為果農傳授新知識、新技術,為貧困戶解難題、送服務,為各地因地制宜高質量發展臍橙產業積極建言獻策,把論文寫在了贛南蘇區的大地上。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無人機打造生態牧場

 

放牧養殖是高原藏區的第一大產業,牦牛養殖經濟規模超過千億元。但受自然條件制約,高原藏區形成了“山下生活居住、山上放牧生產”的習俗,居住區與山頂牧場相距數十公里,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松潘縣民族高半山地區畜牧業幫扶為重點,充分發揮航空專業和職業教育扶貧優勢,確立了做大做強生態放牧產業的扶貧工作思路,為生態散養肉牛提供GPS/北斗定位、生命健康監控、無人機放牧等一整套解決方案和技術指導,讓放牧養殖的“苦力活”變成“技術活”,為“三州”地區農牧民帶來極大便利和經濟收益。

 

西藏大學

教育發力助脫貧

 

為全面做好創先爭優強基礎惠民生駐村工作,西藏大學先后選派10批、400余名駐村工作隊員,赴西藏那曲、山南兩地多次開展駐村工作。2011年,學校組建首批強基惠民駐村工作隊進駐山南市扎囊縣沙布夏村,通過進村入戶、走訪調研、結對認親,近距離深入了解該村村民接受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并利用派駐單位和隊員自身專業優勢,結合駐村點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切斷貧困在代際間的傳遞。目前,學校每年向那曲市班戈縣佳瓊鎮提供6萬元辦公經費,用于促進全鎮各項事業發展,尤其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小葡萄譜寫新篇章

 

2016年4月,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開始負責包保幫扶吉林省長嶺縣落實村脫貧攻堅工作。5年來,學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發展產業項目促進脫貧致富,實現落實村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20年4月該村貧困戶全部脫貧后,學校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理清工作思路,做好有效銜接,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學校注重產業的長期培育,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經校黨委研究決定,繼續助推“長嶺縣落實村葡萄采摘園”項目,提升產業帶動增收效果,帶動脫貧戶穩定增收、逐步致富,時機成熟后,打造為落實村支柱產業。

 

南昌大學

支援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建設

 

瑞金是“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瑞金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南昌大學自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于2016年8月,全面啟動對瑞金市和瑞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對口支援工作,每年印發年度指導文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設立對口支援工作辦公室,由專人負責組織實施。5年來,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強村富市,參與的二級單位、部門超過100個,參與師生達6000多人,對接幫扶瑞金的各類學校33所、貧困鄉村7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00多萬元,建立工作聯席例會制度,雙方對口支援有效互動數十次,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支援了瑞金經濟社會建設。

 

上海開放大學

打造“滬喀市民大學堂”

 

為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深化上海和新疆喀什兩地教育領域交流合作、完善長效合作機制,上海開放大學于2016年在上海市教委指導下啟動了“滬喀市民大學堂”項目,旨在滿足喀什地區市民終身學習需求,為喀什地區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扶持和技術援助,幫助喀什地區啟動并推進終身教育相關工作。2016年8月,在滬喀教育衛生文化援疆工作座談會上,滬喀雙方共同開通了“滬喀市民大學堂”。該項目注重扶貧與扶智相結合,依托上海開放大學的平臺和資源優勢,主要從贈送學習資源、開展師資培訓、結對教育支援三個方面開展對口教育支援工作。

 

重慶郵電大學

建設特色山地農業產業

 

重慶市城口縣位于重慶市最北端,集“老、邊、山、窮”于一體,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重慶郵電大學從2019年開始幫扶城口縣當陽村,選派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頭腦思維活、帶動效果好的同志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全面推進該村脫貧攻堅工作。學校針對全村的薄弱環節,緊緊抓住人才匱乏這個“牛鼻子”、產業發展這個“關鍵點”,精準發力、科學施策,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抓住關鍵少數,發揮“鲇魚效應”,以本土人才的發展帶動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構建“致富帶頭人+村集體+農戶”產業聯合體,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延安大學

“組合拳”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延安大學在結對幫扶陜西省宜川縣的“雙百工程”工作中,依托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院士工作站、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高端平臺,精準對標宜川縣存在的看病難、醫療效率低等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學校在陜北地區的醫學專業學科優勢和醫療資源優勢,確定了健康幫扶等16個幫扶項目。項目以一體化托管宜川縣醫院為主要抓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逐步構建“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90%的病人在縣域內就診”的醫療衛生新格局,探索開辟了一條健康幫扶新路徑,助力宜川縣2019年順利脫貧摘帽,推動了鄉村振興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塔里木大學

林果業成致富好幫手

 

新疆和田皮墨墾區屬于“三區三州”國家深度貧困區,當地貧困戶產業發展困難,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塔里木大學林果業科技服務團隊發揮高校專業教育和科技服務優勢,自2004年以來,充分激活皮墨墾區團場、鄉鎮的“內生造血”能力。團隊基于人才本土化、科技項目在地化、技能入戶化的思考,積極實施“專家教授變顧問、成果變項目、科技變產業”的“扶貧+扶智(志)+扶產業”精準幫扶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農民6萬人次受益,精準脫貧120戶,培養科技示范戶85戶,扶持企業及合作社5個,技術輻射面積400余萬畝,貧困地區增收近3億元。

 

 

   來源:微言教育

 作者:王世賦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

日本韩国欧美人人澡_免费人成在线播视频_欧美另类激情在线播放_高清无码毛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