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在云南的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1-10-22 15:42 來源:未知 微信公眾號:yn2553 QQ公眾號:800061629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關乎國家大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擔負起在國內發動階級革命實現人民解放、對外救國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綱領政策在實踐中不斷明確,理論上不斷深化,已經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引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創新發展。云南是全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多民族聚居地。目前,云南境內分布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15個少數民族為云南獨有。自古以來,民族團結就是云南人民共同的目標。
一、千年歷史書凝聚了民族團結的紐帶
早在先秦時期,“莊蹻入滇”后采取了“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的政策,開啟了民族團結的里程碑。之后秦朝修五尺道、漢朝設益州郡等進一步加強云南與內地聯系,漢武帝因俗而治、免其賦稅的措施得到邊疆民族的擁護,使云南地區安定和睦。唐宋時期云南大理國的段思平曾經聯合三十七部打敗大義寧國的楊干貞政權,段氏提出了“免東方三十七部蠻部徭役”的政策,并把三十七部封為領主,給予一定的自治權,建立宗藩關系,實行羈縻統治,加強了民族間團結。清代,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矛盾加劇,云南地處邊疆,受外國侵略的危機空前,危機也激發了云南人民民族團結與愛國振興的精神,如公元1763年至公元1834年,緬甸的木梳王朝先后五次對西雙版納、德宏、景洪等地區的發動侵略,駐守當地的清軍多次組織當地土司聯合當地各族人民起兵反抗侵略,經過頑強抵抗,侵略者被趕出國土,充分體現了邊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抵御外侮、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之舉和強大力量。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民族理論指導云南各族人民團結的抗戰斗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的領導人主要按照共產國際的相關原則提出民族綱領政策,在民族理論上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受蘇聯的影響較多,黨民族理論上升為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大約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1940年4月、7月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先后擬定了《關于回回民族問題的提綱》和《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是黨的民族理論的早期探索。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兼秘書長的楊松,結合在中共中央馬列學院開設的系列講座,系統闡述了“中華民族”“民族建國”“民族自決”等一系列重大的民族問題。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領導干部第一次就一系列重大的民族問題進行理論闡述。
同一時期,在貫徹“民族建國”、“民族自決”的實踐中,云南省1934年發生了愛國抗英的“班洪事件”。1934年2月至5月,位于云南省西南角,與緬甸接壤的班洪地區的佤族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單獨抗擊英國侵略軍,在裝備落后的情況下,與英軍戰斗了4個多月,打擊了英軍,維護了民族尊嚴。1934年6月至9月佤族抗英武裝與“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聯合抗擊英軍。由于當時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班洪抗英斗爭雖然沒有把侵略者趕出班洪地區,但它阻止了英軍繼續侵略我國。此后,佤族人民仍以各種形式堅持斗爭,1935年至1937年第二次滇緬南段邊界會勘,英國終于承認班洪地區是中國的領土。“班洪事件”的勝利靠的是云南各民族團結一致,不畏強敵、英勇斗爭,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體現云南民族團結實踐的還有著名的滇緬公路,這條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鮮血和汗水的結晶,集中體現了滇西各族人民的民族團結理念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1937年11月,國民黨政府和云南省政府就修筑滇緬公路的有關事宜達成協議,滇緬公路在云南境內經選線測定總長為959.4公里。修筑滇緬路的環境是異常艱苦的,其困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參加修路的漢、彝、白、傣、回、景頗、阿昌、德昂、苗、傈僳等十個民族,盡管語言不同,習俗各異,但是為了抗日救國和民族的生存,不計自身利益,摒棄民族隔閡,不分男女老少,甚至有祖孫三代人都參加了筑路。工程艱巨,沒有任何動力機械,道路全由各族勞動人民用雙手和鋤頭、畚箕在懸崖峭壁之上和深谷急流之中挖掘出來。經過滇西各族人民的努力,1938年12月1日滇緬公路全線正式通車。滇緬公路的修筑促進了云南各民族的團結,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沒有滇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參與,就不會有滇緬公路的建成通車。滇緬公路的建成通車也促進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民族理論指導下云南構建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整個民族理論體系包含了民族問題、民族關系、民族發展等一系列議題。這一時期黨和毛澤東同志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主要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少數民族中的革命和戰爭問題、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關系、民族融合問題、民族區域自治等問題。政策的主要依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民族綱領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
這一時期,云南民族關系極為復雜,既有境內民族團結,也有與境外分裂勢力的博弈。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云南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平等與團結的政策,采取“慎重穩進”的方針,把民族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留下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和真誠感人的故事。1950年8月中央第二分團帶著毛主席和黨的囑托來到云南開展民族工作。第一站到路南圭山,當時有5萬多各族兄弟姐妹身著節日盛裝歡迎他們,有許多人是風餐露宿好幾天,專程從百里外趕來看毛主席派來的訪問團。后來,這些民族工作者耐心地說服了一些少數民族,組織了34名代表到北京參加了1950年的國慶周年觀禮,代表們受到了毛主席的4次接見,他們深受鼓舞,帶著一心一意跟黨走的決心回到云南。1951年元旦,13個民族的48位代表聚集到普洱紅場,以歃血為盟和剽牛盟誓的民族傳統習俗進行結約,樹立了“民族團結誓詞碑”。共有漢族、傣族、佤族、彝族、回族、白族、瑤族、拉祜族、哈尼族、景頗族、布朗族、基諾族、傈僳族等13種民族48位代表簽名,反映出當時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是一座歷史的豐碑,不僅是云南邊疆也是全國各民族團結的象征。這座誓詞碑將黨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傳遞到各民族中,為取得民族信任和支持提供依據。加強民族團結一心跟黨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貢獻力量。
當時云南還有一些少數民族頭領不相信外來的漢族人,不相信共產黨,不愿意參與民族團結建設,民族工作者們遵循周總理的指示:“‘準備受冷淡’、‘決心賠不是’、‘一切聽人家’、發生矛盾和誤解要‘先作自我檢討’,以情服人。”一時傳為佳話。比如當時中甸地區的重要人物汪學鼎,投靠共產黨后又叛亂,共產黨的民族工作者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大業為重,把他捉住之后與他同吃同睡三天三夜,感動了汪學鼎,從此以后一心一意跟黨走,為民族團結事業做出了貢獻。還有哈尼族上層人士李和才,拉祜族上層人士李光華等,都在民族團結工作中選擇了跟黨走的正確道路,他們還利用自己在本民族本地區中的影響力,推動和貫徹了共產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為云南的民族團結事業和地區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民族工作者不懈努力,為少數民族同胞投架橋、修路、砍柴、挑水、治病送藥、送鹽巴、送針線、救濟貧困農戶,一道道難關被突破,云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消除了對漢人的隔閡,實現了對國家的認同,多民族真正成了一家人,民族團結成為云南和國家社會安定和諧的關鍵。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族理論指導下的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理論的進一步創新發展。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評所謂“民族問題的實質是階級問題”》指出“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問題,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1981年6月27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指出:現在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澄清“民族問題的實質”為當時民族工作和理論界的撥亂反正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順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開始圍繞經濟社會建設展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新探索。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中則將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政策概括為“十二個”方面,具體涉及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與民族關系、民族問題及其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與文化關系等“十二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涵蓋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構成了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云南的民族工作貫徹了黨的民族理論,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全省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發生巨變,全省各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呈現出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族群眾生產生活不斷改善的良好局面。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社會事業方面,民族教育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全面加強,民族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法制建設方面,云南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制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頒布實施了《云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辦法》、《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條例》、《云南省民族鄉工作條例》等系列法規地方性民族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規體系。多年來,云南各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發展,為祖國邊疆的繁榮穩定總結了經驗,作出了貢獻。
五、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民族理論以及新時代的民族理論指導下的云南民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特別關心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民族理論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寫入黨章,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已經步入“團結進步、融合發展”的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豐富發展了一系列黨的民族理論內容,豐富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代表的中國特色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論是中國特色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論,旨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量有機性團結、取向共同體建設。
2011年國務院批準并出臺了“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示范區”的意見。2012年7月,云南遵循黨中央的指示,全面啟動“云南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建設”。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著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云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繼續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書寫民族團結的新篇章。理論指導方面,云南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導”上作出示范,把“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用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充實頭腦,更新理念,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樹立“石榴籽精神”,鑄牢“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同體意識。不斷完善民族工作體系的同時,還建立,建立專家咨詢團,爭取強大的智力支持。堅持“團結、教育、疏導、化解”的方針,不斷完善聯動各級黨政組織和基層組織的民族團結目標責任管理機制,形成嚴密的民族團結進步長效工作機制。民族團結思想教育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注重吸取和應用黨的民族理論最新成果,針對云南實際創新理論。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會教育中。民族文化培育方面,出臺了《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實施意見》《“十三五”時期云南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加大了“文化強省”戰略的力度,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大有改善、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脫貧攻堅方面,云南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多舉措多投入精準扶貧、補齊民生短板,兌現“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通過扶貧資源傾斜、編制發展規劃、發展高原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實施精準扶貧的舉措和施策,實施“一個民族一個行動計劃”“一個民族一個集團幫扶”。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云南提出了“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發展策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朝著“把云南建設成中國最美麗省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與各族群眾一同續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完
來源:云南發布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試信息
關注微信公眾號:yn2553
或長按二維碼關注